這幾天有則新聞有點意思,說如今美國的亞洲鯉魚(青草鰱鱅等8種中國淡水魚的統稱)泛濫成災,不但吃光了本土魚類的食物,還繁殖迅速,對當地生態造成巨大威脅。當地政府不惜下毒藥、布電網,美國軍方甚至向國會提交了一個為期25年、投資180億美元的築壩計劃,阻止鯉魚進擊的步伐。
  以前只聽說美國在邊境築起鐵牆阻擋墨西哥非法移民,可用同樣的辦法阻擋中國淡水魚,聽起來實在有些滑稽。正如專欄作家亞當·敏特揶揄的那樣:軍方的工程師一貫喜歡用基礎設施解決所有問題。
  我們眼中的美味,居然成了他國的公害,實在讓很多人大惑不解:與其費這麼大周折,幹嘛不直接都吃掉?中國人可不會讓鯉魚長到一米二還不下鍋。
  據說,老外並不喜歡這種多刺的淡水魚,英國人甚至認為其“嚼如爛泥”。說起來,刀叉挑刺的確不如筷子靈敏。但要說老外天生不愛吃鯉魚,我看倒也未必。北京使館區的餐廳里,糖醋魚一向是老外最愛的菜品之一,你讓師傅這麼收拾鯉魚,保管老外會把“嚼如爛泥”拋到腦後。
  這個既解決生態災難,又創造經濟效益的法子,為何在美國行不通呢?飲食習慣是一方面,關鍵可能是美國中餐館的廚子,真不一定能料理得了。
  一道糖醋鯉魚,需經過打花刀,裹粉,油炸,調汁多道工序,對專業廚師都算一道壓軸的功夫菜。可海外的中餐館,多數不過是底層中國移民謀生的手段,他們大都半路出家,小本經營,往往無力提升菜品和服務質量,只靠打價格戰贏得市場。在澳大利亞等國,開餐館甚至成了投資移民的跳板,經營者一旦取得身份,立刻轉讓下家,如此做事,品質可想而知。
  於是,儘管美國中餐館的數量已經超過麥當勞、漢堡王、肯德基的總和,但給人留下的印象卻往往是價低質次,不上臺面。至於其本應具備的文化內涵,更無從談起。
  這種尷尬的局面,與“中國製造”在海外的形象有著驚人的相似:價格低廉、無處不在,卻鮮有叫得響的品牌,有時甚至收到“質量低劣”的差評。這背後,其實是相同的邏輯:在自主創新和品牌塑造能力尚不足的情況下,低價競爭成了唯一的選擇。
  誠然,這能夠贏得部分競爭。事實上,無論中餐還是“中國製造”,都在海外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。但從長遠看,倘若中餐一直維持價低質也低的現狀,伴隨著消費能力和品位的提高,處境將會愈發邊緣;而一個國家的產業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,缺乏國際話語權,其結果恐怕是路越走越窄,陷入“大而不強”的泥潭。
  如今,小到一道菜餚,大到一個產業,品牌形象往往決定了其附加的最終價值。特別是當全球化將競爭推向白熱化之時,文化的力量就變得越發具有決定性作用。
  這些年,伴隨中國實力的提升,外界對中國的關註一路高漲,遍佈全球的“中國製造”,無處不在的中國移民,也無時不刻提醒全世界:我們來了。可就在9月23日,一份中國外文局聯合國際調查機構發佈的報告顯示,與主要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,海外民眾對中國企業整體印象評價仍然偏低。
  這其中既有自身原因,當然也不乏偏見誤解。但無論如何,主動出擊傳播自身優秀文化,塑造更加良好的形象,應當進入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。就拿鯉魚這事來說,如果我們能夠成功輸出魯菜烹飪文化到美國,生態災難或許還能變成美食盛宴也說不定呢。更進一步,如果能讓這種文化推廣開來,將這些魚出口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(有些美國人也的確是這麼想的),沒準還能創造出一項全新的產業。
  補充一句,在中國的飲食文化里,魚要活的才好吃。(文/博聞強識)
  (本文為“金台二號”獨家授權海外網發表,如有轉載務必註明來源“海外網”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tmpjuvulr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